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



庐山

作家: 冯阳 - 发表于: 2016å¹´08月04æ—¥ | ENG (English)

庐山

在中国现有的世界遗产中,庐山的身份有些特别,属于世界文化景观。

庐山位于江西北部、长江中游南岸,风景区面积约302平方公里。与它相隔不远的几个城市,在盛夏素有“火炉”之称,庐山却是一片清凉世界。

登庐山,是需要一些文化功底的。1928年,中国学者胡适在《庐山游记》中写道: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:(一)慧远的东林,代表中国“佛教化”与佛教“中国化”的大趋势。(二)白鹿洞,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。(三)牯岭,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。

东林寺,在庐山西北麓。公元381年,高僧慧远途经庐山,受西林寺师兄之邀,上山暂住。正是这一次偶然登临,庐山的历史从此改变。史料说,慧远“见庐山闲旷,可以息心”,于是取消了南下的打算。公元386年,地方长官为慧远建寺,选址在西林寺之东,故名东林寺。

慧远之前,佛教传入中国虽已300多年,但对佛经的翻译与讲解,基本上是照抄照搬,除了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,佛教的影响还很小。当时,玄学盛行, 它与佛教在某些方面有相近的地方,如崇尚虚无。慧远具有佛学、儒学和玄学功底,他在讲经时,融会了儒、玄的思想和语言,于是“惑者晓然”。上山的人越来越 多,佛学思想和慧远的名声也越传越远。

庐山

在庐山的36年中,除了译经、讲经和著书立说,慧远还以自己的学识、智慧与胸襟,聚集了一批 高僧与学者,结而为社,切磋学问,创立净土宗。据称只要口念弥陀,心注西方,坐禅修定,息心忘知,死后就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。因为修行方法比较简便,佛教 开始在各个阶层中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。自慧远起,很长一段时期内,庐山一直是中国南方佛学研究的中心。

庐山上的佛教寺院除山南有一部分外,多集中在西北麓。当佛教徒们在山间往还时,道士们的身影也不少见,只不过他们都奔向庐山的东南麓,那里同样有一位杰出人物——陆修静。

    陆修静是一位道士,曾游历诸多名山,公元461年,也是庐山让他停下了脚步。他在山上建了一所道观,观后两处瀑布高悬,四周遍植松竹,环境极为幽静,实在 是一个传道修行的理想场所。在庐山的7年中,陆修静整理编辑道教经书,撰写阐释道教教义的文章,对道教组织进行整顿,创立了新的道派南天师道。他在道教中 的地位、声望和慧远之于佛教十分相似。观内拥有当时最完备的道家藏书,是道教最大的经库。陆静修死后被谥为简寂先生,取“止烦曰简,远嚣在寂”之意,他所 居住的道观也因此被称为简寂观。这样的道观,在庐山上还有很多。

虽然僧道之迹处处可见,诵经之声时时可闻,庐山却实在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好地方。

å…¬ å…ƒ405年,庐山脚下来了一位不愿媚俗的人物——陶渊明。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。他说,关在笼子里的鸟,始终都恋着以前的山林。于是,他辞了官,回到家乡, 给自己一份自由,饮酒,做诗,种田。即便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,也不改初衷。陶写的诗,描写了乡村景物的美好和对田园自由生活的沉醉。他不仅开创了中国的 田园诗风,而且其情操和气节一直为后世的很多知识分子所追慕。和陶渊明一样到庐山隐居的,后来还有不少人。

庐山

庐山,是安静的所在,又是一个让人沉思反省的地方。

庐山五老峰下,有一个白鹿洞书院,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,也是曾经最负盛名的书院。若论其功,首推宋代大儒朱熹。

朱 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,他把儒家学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。他对儒家经典的注解,后来成为科举考试中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。朱熹一生从事教育50多年,名重天 下。当时,书院在全国有了大的发展。1179年,朱熹到庐山一带为官,其时山上的白鹿洞书院已人去墙毁,几成废墟。朱熹“观其四面山水,清邃环合,无市井 之喧,有泉石之胜,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”,于是重建书院。朱熹筹置学田,编制课程,制订学规,延请名师,收聚图书,各地儒生纷纷前来。白鹿洞书院时称 “海内书院第一”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提倡的学习目的、要求、内容和方法,一直为后世所推重。

朱熹之所以到庐山设书院,是有讲究的。因为书院不以科举应试为目的,而重在传授学问,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与道德人品,因此,像庐山这样的山林名胜之地,远离繁华,宜于清心寡欲,满足人们对精神的追求。

朱熹之后,在白鹿洞讲学的名儒历朝皆有,书院历经数百年风雨,有盛有衰,一直到19世纪中叶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,是庐山兴盛的时期,寺观多时500余处,少时也有300多处,其中以佛寺居多。所不同于他山者,学术气氛和文化气息十分浓厚。

庐山

中 国的文人士大夫在不得意时,常常寄情山水,结交僧道。他们都对庐山有所偏爱,著名者如唐朝诗人李白,喜仙好道;白居易,仰慕陶渊明的高风亮节;宋朝诗人苏 轼,为佛教居士。前两人都曾有在庐山筑草堂隐居的打算,而专注于现实的朱熹也同样如此。无论是僧是道是儒,如果没有学识与才情,自然很难与他们交往。如果 没有前贤遗迹,后人也就不会有那样深的“庐山情结”。

遍观中国诸山,文人们留下的诗文中,今人大多能脱口而出者,惟有庐山。苏轼 在西林寺 壁 上题道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其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后,写道: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;长恨春归无觅 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看来,庐山也的确宜于避暑。

如今,东林寺与白鹿洞书院尚存,简寂观仅见遗迹。庐山上更多的,倒是牯岭一带的别墅群。 它们自19世纪末,首先由外国传教士开始租地兴建。无数的红色屋顶,掩映在绿色的树海之中。据统计,庐山上现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600余栋。其 间,尚有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和东正教教堂。

1996年,庐山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: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,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,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,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,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。











参议员穆沙希德·侯赛因·赛义德 穆沙希德·侯赛因·赛义德 在 1947 年 10 月 27 日印度占领克什米尔黑色日发表的视频致辞,当时印度军队非法强行占领克什米尔,并声称拥有一份欺诈性的“加入书”,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拉斯泰尔·兰姆 阿拉斯泰尔·兰姆 记录的这一文书根本不存在!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是非法占领和持续抵抗镇压的例子!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有很多共同点:都遭受外国列强的残酷军事占领;都面临本土的、民众的、自发的、广泛的抵抗和起义;都违反尚未执行的联合国决议;都两国都见证了人口平衡的试图改变,都面临着将强奸作为战争武器的情况,都证明了西方列强在人权和基本权利方面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,而且这两场冲突都含有种族主义和在南亚和中东这两个地区,尽管持久的和平、安全与稳定仍然难以实现,但在这些问题按照民众愿望得到解决之前,仇视伊斯兰教的现象仍然难以实现。